旁的不说,光李纲、孔颖达、于志宁等人的门生故吏,就有不少。

另一方,则以一部分年长的官员为主。

他们的品级,并不见得比对方高多少。

只要是因为,他们的孩子在书院读书。

靠家世不行,那么只有靠教育背景。

书院倒了,他们孩子的前途,岂不是也毁了?

瞧弘文馆的态度,是不可能接受书院学子的...

学问如山,没有点家底的人,八辈子都不可能翻越过去。

学问如垒,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,还是旁边歇着得好...

李承乾眯着眼睛看李义府。

似乎是很想把李义府的脑袋扒开,看看他究竟在想些什么。

房玄龄等人,并没有参加讨论。

往大了说,身为三省大佬的他们,必须要做到不偏不倚。

最起码,形势上也要不偏不倚。

不过,李义府的淡定,重新给了他们几分信心。

书院这几个学生领袖的可怕之处,他们可见识太多次了。

就像房玄龄所说的,就算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,只要将李义府等人护住,一切等柳白回来再说就可以了。

在书院学子的眼中,李纲等人是极其可怕的。

不过在柳白眼中,他们就是个笑话而已。

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存在!

“说到底,就怪柳白!若不是他满天下的疯跑,哪里会出这么多乱子?”

萧禹恨恨的说道。

房玄龄吧嗒吧嗒嘴,施施然上前。

“启奏监国太子,老臣以为,此事可行!”

李承乾皱着眉头沉默不语。

李纲等人趁热打铁。

“臣等以为,李义府之法甚好,书院和弘文馆来一场大比,尽显公平!”

天上掉馅饼的好机会,他们怎能错过?

李承乾依旧沉默不语。

过了良久,他才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。

“好吧!那就依诸位所奏,今日,让书院和弘文馆,分个高下!”

...

既然要比,就应该有规则,有形势,有内容。

经过简单的商议,李纲等人和房玄龄等人一致认为,可以利用科举的考试科目来进行。

大唐的科举,不像后来那样,只考进士科,亦或是只考形势化的八股文。

还包括了秀才、明经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等科目。

一直到宋朝王安石变法,才万般归一,只取进士科一个项目而已。

这些科目,并不等同于具体的考试内容。

而是说,参加不同科目的考试,未来将会进入不同的部门。

量才入朝,显得格外科学...

譬如明经,通过之后可以担任言官,亦或是三省下的秘书部门。

明算,通过之后可以进入司农寺、民部,等等需要算学人才的衙门。

各个科目也有不同的考试内容。

单就明经而言,需要考的是墨义和帖经。

而进士科考的,则是诗词歌赋,以及部分帖经的内容。

讨论过后,李纲等人满脸笑容。

房玄龄等人面沉如水。

李承乾一脸漠然...

“此番比试,共分五场,得三便为胜者,内容分别为墨义、帖经、诗赋、算学,以及时务策!”

李纲宣布完之后,看向李义府等人,道:“你们打算,让李安年参加哪一项?”

李义府缓缓上前,拱手道:“敢问先生,其余的科目,可否由我等自行挑人?”

“那是自然,只要是你书院学子,任何人都可参加!”

李义府笑道:“不知,胜者可有彩头?”

李纲一怔,脸上出现了几分古怪的神色。

那些弘文馆旧属听见,则是满脸的鄙夷。

“这就是书院的人,满身都是商贾的铜臭气!”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